37.窃为己有的产品 (第2/2页)
恶狼谷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落秋文学网网www.office11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先说说味精吧。味精的制作工艺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将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或以淀粉为原料经过发酵,当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化学成分如谷氨酸盐,经过升华结晶后就形成味精。或者,更直接一点,蒸煮昆布析出的晶体就是天然的味精(谷氨酸),这可是现代1907年才发现的方法,应该可以尽情地“窃为己有”吧。
第二就是打火机了。打火机?是的,你没有看错,造出来它来其实是很简单的!外壳毋庸多言,用木头绝对是目前首选。当然如果觉得不够酷,想拉风一些什么的,后期来个升级版:用陶瓷造也可摆平一切的。
打火机油?“猛火油”是不二之选,当然这必须得蒸馏一次。蒸馏想来这应该不难吧。当然没有猛火油也可以用植物油、灯油等,一样可以点着的。
打火石?贾环本来是想着发明个火柴的,可火柴的红磷、白磷到哪里去大批量的搞啊?打火石其实就是燧石,这玩意在上古时代燧人氏时期就用它了,把它切或者磨成条应该不难吧。
小轮子?大家记得小时候用两个碎瓷碗片打火花的事不?小轮子不论是铁的,还是陶瓷的都可以。
灯芯?这是个问题吗?不用多说了吧。
弹簧一定要弹簧吗答案是“不一定”。只需在插入打火石之前在下面垫点木片布头啥的一样能用。以上几点可以说明,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制造,并且是大批量的制造这玩意。哪怕是在旧石器时代都可以制造出来吧。
说起打火机,就不得不说说火柴。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楚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不过又有人说是在汉朝的时候发明的“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
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说:“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是说当时民间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这也说明了原始的火柴,应该是在《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就已经发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
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发烛”“粹儿”,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但那时的人没有注意和重视,不可不这说是一种遗憾。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发烛》条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
尽管如此,早期生产的火柴还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一、黄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的,所以也就非常危险。二、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方提高。
贾环如果要制作火柴,那就得选红磷火柴吧?可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不是怎么将红磷弄在小棒上!而是怎么得到红磷。
红磷可不像其他元素那样有纯天然的晶体埋在地下,然后去挖出来用就行了,它是要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制得的。工业上将磷酸钙(石灰石)、二氧化硅(硅石)和焦炭混和在电炉中反应制得白磷,白磷隔绝空气加热后转为红磷。这原料倒是都很简单易取,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怎么样能够完全的隔绝空气,将白磷弄成红磷?按红楼时空新汉朝目前的科技水平,真是有些难以办到了。就算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办到红磷,又如何能大批量获得呢?
所以说打火机是更为现实一点的东西。
最后就是香皂了。在这个时代,肥皂可是奢侈品。可是这个奢侈品的制作是最为简单的,首先将烧碱放入适当的水中融化,该融化过程会放热,一般温度在80至90℃左右,待其温度下降到50℃左右,才能放入油脂与其混合。油脂可以直接通过动物的脂肪组织获取。加入油脂之后,只需搅拌即可。持续搅拌直到皂液混合均匀,待冷却后再皂化若干天就可以获得一块简单的肥皂了。
既然到了可以开展实业的时机,贾环自然不会再拖拖拉拉的犹豫不决。就这三种选其一来说,他还是倾向于香皂。毕竟这东西没有什么风险,而且利润极大。一旦放出去,就是一种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需要的物品,比目前的那些什么香胰子用品好太多了。而另外的味精、打火机则可以放在后续的新产品中。当有了一定的资金后,一切还会是问题吗?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