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落秋文学网网www.office11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皋陶谦虚地道:“禹帝,微臣只是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已,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另外我还遵从你的教诲,将这部狱典的内容,及五教,五礼和九德也一起写进了【禹刑】之中。”
帝禹听后喜出望外,他道:“好啊!快将你的想法讲来听听。”
皋陶道:“禹帝,微臣所讲的五教,也只是将尧帝和舜帝所提倡的五教加以运用。倡导人们继续坚持奉行五教的传统,用五教的教义约束人们要继续遵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原则,让广大民众自觉形成正义谦恭,慈爱友善,尚贤崇孝的美好风气。”
帝禹听了,不住的夸赞道:“嗯,不错!不错!坚持五教确实不错!理士,你说的五礼又是什么呢?”
皋陶道:“禹帝,微臣定制的这五礼是:
一,人们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一定要遵从‘吉’礼,以吉祥虔诚来作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重之礼。
二,人们在为亲人举行丧葬祭奠时,一定要遵从‘凶’礼,以痛苦庄重之情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礼。
三,人们在维系部落联盟内外友好往来时,一定要遵从‘宾’礼,以宾主之道体现对友好盟友的尊重之礼。
四,人们在组织和约束族众时,一定要遵从‘军’礼,要以治军的纪律来维系民众之间的相处之礼。
五,男女之间在聚餐饮食时,一定要遵从‘嘉’礼,亲人和朋友之间要相互礼让,彼此要尊崇和谐共处之礼。以上五礼,就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帝禹听后,又高兴地道:“甚好!甚好!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用五礼之行,来规范自己的做人之道了。甚好!甚好!理士,你还有什么可讲的吗?我还想听听。”
皋陶道:“禹帝,其次就是立九德了。这个议题微臣从前也已经讲过了,做人都必须要做到这九种美好品德才行啊。
这九德便是:秉性宽大而有原则,性情温良而能立事,质朴耿直而能尊贤,有才有谋而能敬事,谦虚和善而有主见,正直豪爽而不傲慢,胸居大略而能务实,做事果敢而不鲁莽,性格刚强而不任性的这九种品德。”
至此,帝禹终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非常满意地对皋陶道:“理士,今天我终于可以自豪的告诉你,你的智慧太高明了,你的治国之法太独到了,你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了。下一步我们将召开群臣大会,我会告诉大家,我死之后,我将立你为我的合法帝位继承人。”
皋陶见禹帝这样赏识他,他也是受宠若惊,便一个劲地连连致谢。
于是,皋陶惊慌失措地道:“禹帝,微臣惶恐,这可不敢当!不敢当啊!”
帝禹道:“理士,有什么不敢当的?我听说你非常善理狱讼,能否带我去参观参观。”
皋陶道:“禹帝,当然可以了,请跟我来吧。”
于是,帝禹就跟随皋陶一起来到审案的地方。他们刚到了那里,就见有人来告状。
皋陶道:“先请原告呈上你的诉求,再请被告说明你的理由。”
皋陶话落,原告就抢着道:“大理,请给我评评理吧。他是我的一个堂兄,去年他借了我一些谷子,今年我家粮食歉收,去向他要,他不但不给,还说是我欠了他的谷子。你们说这世上哪有这么不讲理的?”
皋陶问被告道:“是这样吗?”
被告赶紧道:“大理,不是这样的。去年我是借了他一些谷子没错,可是,因为他前些年借我的谷子一直不还,我才想出这样的办法让他归还我的谷子,这样我们就两来账清了。”
皋陶道:“原告,你从实说来,是不是他说的这样?”
原告道:“大理,没有这回事儿,我敢向天保证。”
帝禹听了他们的对话,他也被弄糊涂了,便问道:“理士,这样的案子你能断清楚吗?”
皋陶笑笑,在帝禹耳边悄声道:“禹帝,这案子一定能断清的,请看我的吧。”
皋陶说着,便让狱卒带来一只类似于大公羊的独角神兽,这只独角兽一上来就猛然向原告撞去,直到它用独角将原告顶在那里,原告一动不敢动了,它才威威的嚎叫两声算是报警。
帝禹还是没反应过来,皋陶却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他道:“原告,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这次你就认罪吧!”
原告跪在那里,吓得他浑身筛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皋陶又道:“你们可别小看我这只独角兽,它叫‘獬豸’。獬豸可是很有灵性的,因为它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
因此,每当遇上疑难的案子,我都会将獬豸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住他不放,如果那人无罪,獬豸则不予理睬。来人,先将原告押入大牢。”
等狱卒将獬豸牵到一旁,原告才诺诺地道:“大理,我有罪,我本想赖掉那些谷子,没想到……”
皋陶道:“原告,你这属于污蔑罪,还是到狱中好好反省吧。”
接下来的日子,帝禹在皋陶的辅佐下,他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九州大地也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
可是,毕竟皋陶的年纪比帝禹还大,所以说,他虽然得到帝禹的赏识,却无福消受称帝的宿命。后来皋陶因为年事已高,他未及即位就染疾而亡了。
再后来,皋陶因为曾担任过理士一职,这理士之职被人们传来传去便被叫成了“李氏”。因此,皋陶理士的后人便逐渐沿用了“李”姓作为自己的姓氏,皋陶也自然成为了“李”氏姓氏的原始祖先
帝禹得知皋陶离世的消息,他无比痛心,一直难过了很长时间。长老们也很惋惜皋陶的离世,他们继而推荐皋陶的兄弟伯益为新君。
伯益也曾跟随帝禹治水多年,他俩也曾是兄弟加朋友的关系,因此帝禹也很赏识他。于是,帝禹便传伯益来帝都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