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鸟南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落秋文学网网www.office111.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仁宗三十九年正月十五,太子赵集英薨,谥号敏德。
太子已逝,官家膝下无有嫡支子孙,国不可一日无君,储君亦然。
于是,太子薨逝不到一月,便有朝臣不顾官家的丧子之痛急不可耐地上奏立储之事。
官家在朝堂之上悲恸而哭,总算将立储的呼声暂时压下去了。
官家和大臣们就这样互相拉锯,但谁都知道拖延不是解决之法。天家无私事,储君更是国之根本,立储之事势在必行。
终于在又一次朝臣集体上奏立储之后,官家下朝后下了一道御旨。
将前来为太子奔丧的各位宗室们都留在了汴京。
随着这一道御旨传下去,汴京城看似平静的湖水也开始浑浊。
那些被留在汴京的宗室包括汴京城里观望的世家大族们都知道,这一道旨意意味着什么。
太子薨逝以及之后的宗室留京之事吸引了汴京城所有人的目光,至于已逝太子的遗孀太子妃冯氏和太子独女康乐公主,在太子的葬礼之后自然理所当然地被人遗忘到脑后。
冯氏与太子是天家难得伉俪情深的一对夫妻,自太子去后,冯氏是真心如死灰了,若非还有年幼的女儿,她或许都已随丈夫而去。如今她虽仍住在毓庆宫里,却是关闭了宫门不再出,除了赵昭亦不再见外人。只日日与青灯古佛相伴。
而一向不出现在人前的康乐公主一如既往地过着在永宁宫中深居简出的生活,于众人眼里俨然是位存在感再低不过的皇家公主。
宗室里有些命妇进宫后也前去永宁宫探望过,却都被公主体弱,守孝期间不宜见客为由拒之门外。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再去吃闭门羹了。
左右在众人眼里,这位官家唯一的孙女康乐公主,也并没有得官家多少喜爱。
春去秋来,一瞬又是几个春秋。
如此过了五年,当年留在京中的各位宗室王爷陆陆续续地回了封地,只还有三王和四王仍不动如山。
而这两位王爷显然成了众人眼里竞争储位最有力的人选。三王和四王在汴京的动作也越来越大,两方的斗争也越发激烈。
但官家始终没有出表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甚至他就像不知这场明争暗斗的存在。
圣心难测,局势未明,汴京城的那些堪比老狐狸的名门望族们也不敢轻易地站队,哪怕三王和四王再如何热络地拉拢,他们也只仍然耐心地等候。
赵昭仍然以明昭的身份在外行走,同时明昭这个名字逐渐以英国公和沈太傅弟子的身份出现在汴京上层圈子中。
英国公和沈太傅是谁,可以说一位是如今朝堂上的武官之首,一位是文官之首,能同时得这两位的青睐。明昭哪怕是再小的人物也值得一些人去关注。
这个身份是官家和赵昭准备多年的,自然是绝对禁得住深查的。
而这一深查,众人才发现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少年原来开头竟还不小,他竟还与庆宁大长公主攀得上关系!
庆宁大长公主是当年静安皇后的养女,如今的官家也是当她像亲妹妹疼爱的。庆宁大长公主当年是由武皇帝赐婚嫁给了如今的文昌侯。
文昌侯出身清贵世家——清河沈氏,与沈太傅是同出一族的。而明昭则是清河沈氏的一个旁支,自小父母双亡,多年前庆宁大长公主陪文昌侯回清河族中时偶然遇见,因颇合眼缘,又怜他身世凄惨,便将他带回汴京托了同族的沈太傅为师教导。
沈明昭虽有些来历,但在处处都是贵人的汴京城还是寻常的,且他甚少出现在世家的聚会中,因此并不引多少人注目。
真正令沈明昭这个名字名声大噪的,是在西北戎狄屡犯边界占领了边关丰城的加急军报传来后,官家在朝堂上让百官举荐带兵将领时,英国公竟向官家提议了他的徒弟沈明昭。
沈明昭不过是个十四岁大的少年郎,且从未上过战场,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可偏偏令百官不敢置信的是,官家竟答应了!
此事引得众人大晔,不断有御史上奏请官家收回成命。官家便让他们再推出个人选,却无人敢应答。
大周历来重文轻武,武官一向比文官升迁艰难,且俸禄较低。因此久而久之,大周能够出挑的武官还真是凤毛菱角。
且近年来战事极少,从前战时培养出的武将如英国公之流,也都已年迈。
如此,还真就只有沈明昭一个选择。此事便这般定下来了。可是谁也不认为这个被无奈之下推出来的少年会有这个能力。
就连官家心中其实也是满含担忧的。他相信赵昭有这个能力,但是战场上刀剑无眼,哪怕有那个秘密武器,他也实在是担忧的。
赵昭如今是他最后的希望啊……
冯氏是知道赵昭与官家之间的计划的,她也同样担忧自己唯一的女儿。对她而言,她宁可不要如今的荣华富贵,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就好,但是同样她也知道这是赵昭自己想要去做的。
也是她深爱的丈夫临死前的遗愿……
赵昭临行前去了一趟庄园。
这五年里她也时常来拜访庄学究这位师兄,而庄学究对这位少年英才的师弟同样十分热忱。